根據彭博周五 (2 日) 報導,面對貿易戰對自身經濟造成的壓力,中國近期已悄悄對部分美國進口商品給予關稅豁免,規模估計達 400 億美元,占 2024 年中國自美進口總額約四分之一。
報導指出,一份包含 131 項美國商品的豁免清單近日在中國貿易圈內流傳,包括藥品、工業用化學品等關鍵物資。雖然該清單尚未獲官方證實,但至少有六家在中國營運的企業已成功進口該清單上的商品,且未被徵收高額關稅。
彭博根據中國海關數據推估,這批商品的進口價值約 400 億美元,占去年中國自美進口總額約 24%。知情人士指出,這項豁免措施並未公開宣布,而是透過企業通道低調執行,顯示北京當局的策略是避免升高對美衝突,同時保護自身產業需求。
避免「玉石俱焚」 北京對美戰略回應
此舉與美國過去針對中國產品的豁免措施形成呼應。根據 RAND 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 Gerard DiPippo 的說法,美國去年也對價值約 1020 億美元 (約占自中進口 22%) 的中國商品給予關稅豁免,包括智慧型手機等電子產品。
DiPippo 表示:「中國的做法很可能是為了緩解經濟損害,避免重要進口商品斷貨。」他補充,這些豁免不應被視為善意姿態,而是一種戰略平衡。
彭博亞洲首席經濟學家 Chang Shu 則評論:「豁免難以替代的美國關鍵產品,對中國產業有實際好處,也有助於降溫與美國的衝突風險。」
貿易溝通重啟跡象浮現
中國商務部在勞動節連假期間發布聲明,表示正在評估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的可能性,並稱「美方近期透過相關渠道向中方傳遞啟動談判的訊息」。該消息一出,也提振了亞洲股市表現。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 4 月中旬,中方即開始要求外資企業列出無法被替代的美國進口商品,作為未來豁免依據。截至目前,已有數項關鍵項目獲得免稅資格,例如乙烷等美國主要出口化工原料。
乙烷是中國塑膠產業的重要原料之一。雖然中國是全球最大塑膠製造國,但部分生產線仍仰賴來自美國的乙烷供應。能源資料分析機構 Vortexa 指出,中國已有兩家大型塑膠製造商成功獲得乙烷關稅豁免。
經濟下行壓力加劇 中方謀求自保
儘管中國對美進口總量遠低於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額,這波豁免行動凸顯出北京對某些美國產品的依賴現況。
同時,中國經濟數據也顯示壓力升溫。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顯示,4 月工廠活動出現自 2023 年 12 月以來最大萎縮,反映出關稅與全球需求疲弱帶來的衝擊。瑞銀與高盛等多家投行已將中國全年經濟成長預測下修至 4% 甚至更低,遠低於北京原訂「約 5%」的目標。
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Wu Xinbo 表示,雖無法證實相關豁免內容,但這類措施「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關稅本身就是一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手段」。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