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於 2026 年實施「育兒支援金」制度,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波,這項新政被嘲諷為「單身稅」,所有繳納醫療保險的民眾需按收入比例繳納 0.1%-0.2% 附加費,月繳上限達 1650 日元,資金將專項用於發放育兒補貼家庭養育子女直至大學畢業,最高可領取 352 萬日元。
在東京某 IT 公司就職的 28 歲白領佐藤健一說:「自己都養不起,還要替別人養小孩?現在連單身都要被懲罰,日本簡直成了『生育奴隸制』國家。」
月入 30 萬日元的他每月將需要繳納約 2400 日元附加費,相當於半個月咖啡錢。 他的憤怒代表了許多日本青年的心聲。
社群媒體上,「拒繳運動」倡議已經獲得逾百萬個贊,抗議者聚集在東京國會大廈前高喊「還我選擇權」。
這場爭議背後凸顯日本嚴峻的人口危機。去年日本新生兒僅 68.6 萬,生育率跌破 1.2,預計 2070 年人口從 1.2 億銳減至 8700 萬。少子化也導致勞力短缺、社保體系瀕臨崩潰,政府被迫嘗「經濟槓桿」刺激生育率。
依當前趨勢推算,600 年後日本人恐將面臨「絕種」風險。
早在 2005 年,日本就採取了一系列的補貼政策,雖然這些年一直在加碼,但生育率最高也就反彈到 1.44,馬上就又掉頭下行,2023 年降到 1.2,2024 年又創歷史新低,到了 1.15。
日本厚生勞動省官員坦言:「這不是簡單的經濟刺激,而是生存保衛戰。」
數據顯示,日本正以每代減少 30% 育齡婦女的速度滑向人口深淵,勞力短缺已導致製造業機器人密度突破全球紀錄。
然而,「育兒支援金」的強制徵收模式引發強烈質疑「為何不延續先前隱蔽性更強的育兒補貼政策?」
稅務專家指出,該政策本質是「制度性單身稅」。雖然官方宣稱全民共擔費用,但育兒家庭可透過補助獲得超額報酬,年收千萬的家庭實際稅負率僅 0.02%,但單身者卻需承擔全額成本。更殘酷的是,日本現有稅收體系已透過配偶扣除、扶養控除等條款變相加重單身者負擔,新政策無異於「二次剝削」。
國際對比揭示出更嚴峻的現實。德國「父母金」政策實施十年間生育率僅提升 0.2,南韓推出「新生兒禮包」亦未能阻止生育率跌破 0.8。這些案例表明,單純經濟刺激難以破解低生育率困局。
東京大學社會學教授上野千鶴子說:「當房價收入比突破 15 倍、職場過勞文化盛行時,再多的育兒補貼也抵不過生存壓力。」
面對洶湧輿情,日本政府陷入兩難。若堅持恐激化世代矛盾,若妥協退讓則人口危機將進一步惡化。
這場爭議也為其他國家敲響警鐘,像是中國的個稅專案附加扣除政策已形成事實性「單身稅」效應,而呼和浩特等地試點的三胎補貼政策效果尚待觀察。
專家警告,在未解決住房、教育、職場歧視等結構性矛盾前,任何經濟刺激手段都可能淪為「無效補貼競賽」。
隨法案進入參議院審議程序,日本社會正面臨歷史性抉擇。是繼續用經濟槓桿強行扭轉人口趨勢,還是徹底改革社會保障體系?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可能會決定這個國家能否避免在本世紀滅亡的命運。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