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CNBC》周一 (14 日) 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升高對歐洲與亞洲多國的關稅威脅之際,進口商正透過「供應鏈融資」與「帳外庫存操作」等手段,穩住企業現金流並轉嫁庫存風險,從大型零售商、汽車製造商到製藥公司皆採取相同策略,盼在混亂不確定的貿易環境中保留彈性。
根據富國銀行 (Wells Fargo)(WFC.US) 數據,美國及全球進口商利用供應鏈融資的比例,在今年以來提升 5% 至 10%。企業透過此機制,將貨款支付責任轉移至金融機構,再於協定期限內償還,延長資金周轉時間、釋放營運資金。
供應鏈融資熱潮擴散至醫療產業
富國銀行全球供應鏈與貿易銷售部主管 Jeremey Jansen 表示,在川普最新一波關稅警告下,從零售業到醫療保健產業,許多業者爭相布局供應鏈融資。他說:「現金為王。面對這麼多不確定性,企業承受龐大壓力,必須盡可能延後付款時點」。
醫療產業向來仰賴海外生產,當川普點名可能針對其供應鏈徵稅,許多藥廠、經銷商與藥品福利管理公司開始接觸供應鏈融資方案。Jansen 補充:「這是這波關稅壓力下的新興用戶族群。」
除了向銀行延後付款,進口商也將庫存在會計帳面上移出,透過第三方金融機構買斷貨物、代為儲存,再於日後支付貨款與倉儲費。這種做法能進一步減輕資產負擔,並提升財務彈性,廣泛應用於汽車、建築等產業。
關稅暫緩讓庫存前移 中國回升仍乏力
川普政府對亞洲國家 (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印尼等) 祭出新一輪關稅之際,部分企業選擇將原訂下半年的進貨提前至第一季,以降低未來成本上升風險。不過富國銀行觀察,中國進口品的供應鏈融資需求在 6 月並未明顯增加,可能與第一季庫存大量到貨有關。
花旗銀行旗下 Citizens Bank 負責貿易與供應鏈金融的主管 Jonathan Heuser 表示,企業越來越重視如何「釋放庫存中的營運資金」,以因應不穩定局勢。許多大型跨國企業開始運用「廠商管理庫存」(VMI) 來外包存貨與現金壓力。
ITS Logistics 營運長 Josh Allen 說,透過第三方買斷與代管庫存,不僅有助於進口商現金流,更讓合作夥伴從中獲利,是「雙贏」的策略模式。
儘管近期因暫時關稅寬限而出現一波回補需求,但 Heuser 指出,中國對美貿易復甦力道仍弱,反觀印度與越南則有明顯改善。他表示:「農產品貿易的表現優於製成品與化學品,部分企業已改由非美國來源供貨,滿足中國市場需求。」
但整體來看,市場情緒仍偏保守。Heuser 認為企業仍在觀望,未準備進一步重組供應鏈,而放款活動也尚未顯現投資意願回升跡象。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