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商業內幕》周三 (6 日) 報導,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 Tyler Cowen 示警,大專院校未能讓學生為 AI 轉型的就業市場做好準備,正在培養一代「完全沒準備好面對職場要求」,造成的後果可能不只是經濟層面,更包括心理創傷。
隨著生成式 AI 工具在白領產業快速普及,熟練使用這些工具已成為職場基本技能,各界也開始討論 AI 將如何重塑知識型工作。
Cowen 在周二播出的 podcast 訪談中直言,目前學生接受教育的方式「甚至會產生反效果」,他強調「大學時期正是學習如何與 AI 合作的最佳時機」。
經濟學家示警:心理創傷恐超越經濟損失
Cowen 認為 AI 不會讓工作消失,但會徹底改變企業招聘模式、員工職涯規劃,以及對工作效率的要求。他擔心,缺乏 AI 技能的新鮮人不僅找工作困難,還可能面臨更嚴重的心理衝擊。
「最大的損失不是薪水,而是心理創傷,」Cowen 說,「這些人會覺得自己跟不上時代,而且這種感覺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對的。」
Cowen 的警告呼應了越來越多人的擔心,即菁英機構和傳統課程改變速度跟不上快速的科技變革。
AI 時代需要新教學方式
OpenAI 教育副總裁 Leah Belsky 上周表示,大學畢業生需要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AI」,應該被教導以「擴展批判思考和創造力的方式」使用 AI。
Google (GOOGL.US) 旗下 DeepMind 的研究科學家 Stefania Druga 今年 5 月告訴《商業內幕》,如果 AI 能完成學生的作業,老師就需要改變作業內容。「若 AI 能解決一項測驗,那就是錯誤的測驗,」她說。
協助設計兒童 AI 教育平台的 Druga 表示,年輕人正使用 AI 完全跳過學習過程,而非被教導將其作為共同創作的工具。
教育工作者正採取不同策略:有些人加強使用手寫作文和口試等傳統工具來維護學術誠信,其他人則擁抱 AI 來建立更個人化、更難作弊的評量方式。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