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持續推行的產業政策,包括「去美化」計畫及大規模國家投資,正在確保其在傳統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並逐步降低對美國技術的依賴。
夏威夷大學教授 Eric Harwit 指出,儘管華為等企業仍依賴美國 AI 晶片,但它們正快速研發具競爭力的替代產品,對美國與輝達 (NVDA.US) 構成挑戰。
中國產業政策的長期目標,是幫助半導體與晶片產業擺脫對美國技術依賴,避免出口管制風險。
早在 2022 年,中國國資委便啟動「去美化」政策,要求在 2027 年前完成 IT 系統中外國軟體替換。部分中國晶片企業順勢減少技術供應鏈對外依賴,加快本地化進程。
為支持本土半導體與晶片行業的發展,中國自 2014 年成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至 2024 年 5 月已完成三輪融資,累計資金約 950 億美元,用於扶植中國晶片供應鏈建設。
中國在全球傳統晶片市場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預計到 2027 年,傳統晶片全球市場佔有率將達 39%,2024 年新增產能已超過全球其他地區總和。
繼美國在 4 月份實施出口管制後,2025 年 7 月中旬,輝達宣布美國政府允許其向中國出售先進的 H20 人工智慧晶片。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指出,此舉意在讓中國開發者持續依賴美國技術體系。輝達高層表示,與其讓客戶尋找中國替代品,不如繼續收取高額費用。
中國本土晶片快速搶占市場
不過,隨著中國產業政策在傳統晶片領域取得成效,中國政府正在多個關鍵技術領域推動「去美國化」行動。中國要求大型電信運營商至 2027 年逐步淘汰網路中使用的外國晶片,對英特爾 (INTC.US) 與超微半導體 (AMD.US) 形成直接衝擊。
中國政府的政策使兩家公司在中國市場收入大幅下滑,英特爾營收從 2019 年的 200.3 億美元降至 2023 年的 148.5 億美元,超微半導體則從 52.1 億美元降至 34.2 億美元。
中國是英特爾最大市場,占 2023 年收入的 27%,超微半導體高階 AI 晶片銷售亦受限,其在中國的銷售收入佔比從 2022 年的 22% 下滑至 2023 年的 15%。
華為等企業借助 7 奈米技術的鲲鵬 920 晶片,在電信市場逐漸擴大佔有率。2023 年 10 月,中國電信採購的 AI 伺服器中,有近一半使用華為晶片。
華為營收從 2022 年的 422 億元人民幣翻倍至 2023 年的 1044 億元人民幣,但 2024 年略降至 626 億元人民幣。
不過,部分政府資金投資項目未能產出晶片,反映中國晶片產業仍存在風險。2019 年至 2022 年間,包括武漢弘芯、濟南泉芯等六個大型製造項目均以失敗告終。
中國先進晶片仍依賴進口
儘管中國在傳統晶片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大部分先進晶片需求仍依賴進口。
截至 2024 年初,中國雲端運算公司約 80% 的高階 AI 晶片來自輝達,預計未來五年將降至 50 到 60%。中國多年來為輝達貢獻約 20% 的銷售收入,2023 年對中國銷售額約 10 億美元。
然而,輝達來自中國與香港地區的收入占比從 2023 年 10 月的 21% 下降到 2024 年 10 月的 12%。華為 7 奈米晶片昇騰 910B 可與輝達 A100 相媲美,而 H100 與 H20 則因美國管制禁止出口中國。
2024 年 8 月,華為測試昇騰 910C,表示其與輝達 4 奈米 AI 晶片 H100 相當。2025 年 4 月中旬,華為宣布計畫生產 AI 晶片昇騰 920,以取代輝達的 H20。
2025 年 7 月,美國恢復對中國 H20 出口,使輝達避免高達 55 億美元損失,超微半導體亦獲准銷售 MI308。儘管這些進展似乎是中國的勝利,而且是中美稀土磁鐵貿易協議的內容之一,但盧特尼克聲表示,美國仍然沒有向中國出售「我們最好的產品」。
但中國國家網信辦隨後就輝達 H20 晶片「追蹤定位功能」約談其代表,指出其存在安全問題。
中國在傳統晶片市場取得成功後,正進一步推進「去美國化」政策,同時利用美國零件完善先進晶片技術。如果華為等國內企業成功量產尖端 AI 晶片,美國公司可能被排除在全球關鍵市場之外。中國的產業政策或將成為半導體與晶片產業成功的核心關鍵。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