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周一重提取消上市公司季報義務,改為半年報告一次的想法,但投資界並未大力支持此變革。分析認為,減少財報頻率將降低資訊透明度,增加投資風險,且可能加劇股價波動。
據《華爾街日報》周二 (16 日) 報導,美國推動降低資本市場透明度的聲浪正在升溫。然而,投資界並未出現要求改變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季報披露制度的聲浪。對投資人而言,這項提案意味著資訊取得管道減少,更高程度的置身於風險中。
減少季報的四大風險
首先,要求及時、標準化財務報告旨在降低企業資金成本。企業報告越透明可靠,借貸或募資成本就越低。沒有人想多等幾個月才得知壞消息,也不想錯過企業命運大改變的時機,如輝達 (NVDA.US) 在 AI 時代的崛起。
第二,財報頻率降低會加劇股價波動。更新次數減少意味著每次企業公布業績時,投資人要消化的資訊更多。
再者,而且資訊報告的周期被拉長,並不表示資訊消失,內部人士仍然掌握這些資訊並會據此行動,擁有龐大研究預算和管理階層接觸管道的機構投資人,相較個人投資人可能擁有更大優勢。一份及時的財報能讓競爭環境更公平。
最後,降低報告頻率違背時代趨勢。商業周期正變得更短而非更長,例如現在最熱門的 AI,對這個產業以及它正在顛覆的許多產業來說,等待六個月才看到一次財報就像是「天荒地老」。
業界大老力挺透明度
《華爾街日報》認為,財報更新,不應與企業提供財預混淆在一起。
如巴菲特和摩根大通 (JPM.US) 執行長戴蒙,2018 年曾撰文鼓勵上市公司考慮停止公布季度盈餘指引,認為這常導致過度聚焦短期獲利。但兩人強調:「財務和營運結果的透明度是美國公開市場的重要面向。」
若 SEC 實現川普願望,並非季報終結,只是不再強制。部分企業會自願維持季報,競爭對手須考慮跳過季報的代價是否值得。
透過指數投資的被動投資人可能不太在意,但靠主動投資人決定股價的市場機制會受影響。
2000 年代初以安隆、世界通訊為首的會計醜聞爆發後,美國國會和 SEC 加強財報和治理要求,後來又有所放鬆。若 SEC 走這條路,未來可能再度逆轉,這種搖擺不定的監管令投資人和企業管理層都感到困擾。
俗話說市場厭惡不確定性,但更討厭的是,不知道企業是否會及時告知狀況的「無謂不確定性」。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